中伏:蝉鸣最盛时,藏着夏天最后的热烈
三伏天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其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入伏后,地表湿度变大,每天吸收的热量多,散发的热量少,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,所以一天比一天热。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,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 。
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;出现5个庚日时,中伏则为20天。简单来说,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,所以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。比如2024年夏至是6月21日,从夏至开始数到第一个庚日(6月26日庚午),立秋是8月7日,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,这一年中伏就是20天 。
高温酷热:中伏期间,太阳直射点虽然开始南移,但北半球地表热量仍在不断积累,空气温度居高不下,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,许多地方最高气温可达35℃甚至更高,部分地区还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。
高湿多雨:在我国东部季风区,中伏常处于夏季风强盛的时段,暖湿气流活跃,降雨频繁且雨量大,空气湿度相对较高。高温与高湿叠加,形成闷热潮湿的“桑拿天”,人体感觉更加不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