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通乡土,梦启青春--河北外国语学院国际航空旅游学院“三下乡”推普实践活动圆满完成
当河北外国语学院的实践队员踏上马村镇的土地,他们携带的不仅是拼音卡片与教案,更是一把叩击乡村振兴之门的语言密钥。这场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的实践,恰如一场跨越城乡的对话,让普通话成为激活乡土潜力的文化基因。
在调研中发现的语言断层,成为实践的起点。乡村小学的课堂里,拼音字母化作跳跃的音符,绕口令与儿歌编织成趣味图谱,孩子们在声韵平仄中触摸到标准语的韵律之美——这是在为乡村的未来播撒“沟通的种子”。成人课堂上,购物、问路等生活化场景的情景模拟,则像是为村民搭建起“表达的脚手架”,让那些曾困于方言壁垒的交流渴望,在规范语的滋养下生长出自信的枝芽。
朗诵比赛的舞台上,乡音与普通话的交融碰撞出动人的火花,村民们用略显生涩却饱含热忱的语调,诉说着对土地的眷恋与对远方的向往;宣传日里,那些印着"语言是翅膀,能载梦想飞翔"的手册,在集市的人流中传递着更深刻的隐喻——普通话从来不是乡音的替代者,而是让乡土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的“翻译官”。
实践落幕时,队员们与村民的合影定格了双向成长的瞬间:孩子们掌握了更精准的表达,村民们解锁了更开放的沟通,而青年学子们则读懂了“语言扶贫”的深层密码——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的扎根,更需要文化的畅通。当普通话成为连接乡土与时代的纽带,那些沉睡的乡村智慧便能苏醒,在与外界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这场实践告诉我们:青春的力量,可借语言之势,让乡土的声音传得更远;而乡村的振兴,亦能以沟通为径,在文化的共鸣中走向更璀璨的未来。